国家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站网
站点介绍
国家红壤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站
作者: 肥力网 更新时间: 2016-04-12

基本简介

    湖南祁阳红壤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站是由国家1987年投资70万元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湖南祁阳红壤实验站所建立的,1990年上半年通过国家验收,1990年下半年开始进行长期试验。占地共40余亩,生产用房200m2,技术上主要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位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内红壤旱地上,具体地理位置为:东经111°52?32″,北纬26°45?12″,海拔高度约为100~300米,年平均温度18℃,最高温度40℃,年≥10℃有效积温5600℃,年降雨量1250mm,年蒸发量1470mm,无霜期约为300天,年日照时数1613小时, 温、光、水、热资源丰富,有利于多种作物和林木生长,是良好的农区,可代表亚热带典型的红壤丘陵区。植物种类繁多,地带性植被是常绿阔叶林;人工种植杉树、松树、南竹等经济用材林。在红壤丘陵区种植了柑橘、茶叶、油茶、油桐等经济林果,不但产量高,面积广,而且品质优。本区的农作物主要以双季稻为主,单季稻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冬季作物有大麦、小麦、油菜、绿肥、蔬菜。但该地区早春常有寒潮、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夏秋季节性干旱等问题,限制土壤生产潜力进一步发挥,目前种植业平均产量仅为气候生产潜力的20%。土壤类型有第四纪红土红壤、板页岩红壤、石灰土、砂岩红壤、紫色土、河流冲积物等交错分布,形成不同的微区土壤交错分布带。

科学研究和试验示范

    研究内容:
1、不同施肥和耕作制度下红壤耕地质量演变规律研究
(1)红壤土壤肥力质量的演变研究
(2)红壤土壤环境质量的演变研究
(3)红壤有机碳库演变规律及驱动因子研究
(4)红壤生产力可持续性及调控技术研究
2、红壤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优化管理及环境研究
(1)红壤地区旱地的肥料效益演变规律研究
(2)红壤不同生态系统主要营养元素循环特征研究
(3)养分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时空转化及生物有效性研究
(4)肥料对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和调控研究
(5)红壤旱地生态系统养分资源优化管理研究
(6)长期施肥对红壤重金属累积及迁移转化的影响
(7)长期施肥对土壤环境气体释放、土壤生物、土壤养分迁移等影 响研究

    示范内容:

    监测站长期承担国家红壤中低产田土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研究任务。对南方红黄壤区农业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了示范应用。分别示范了水田双季稻的高产栽培技术,红壤旱土不同利用模式,旱坡地落叶水果油桃、奈李、牧草混种栽培模式,玉米-小麦-红薯套种模式。

数据积累

    监测站对土壤N、P、K、有机质、pH、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土壤重金属等土壤理化性质,植株养分含量、品质指标,土壤环境气体释放特征,土壤水分周年变化规律进行了长期监测,建立了土壤养分含量数据库、作物产量数据库、植株养分含量数据库、土壤水分数据库、土壤环境气体释放数据库、气象资料数据库。18年共积累数据25000多个。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fla@cern.ac.cn TEL:010-82106899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