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站网
授予年度 成果名称 成果介绍 操作
2017 “黑土区玉米抗倒伏根系时空特征及调控机制”科技成果 项目探明了与植株抗倒伏能力密切相关的根系形态指标,明确了玉米早期根系形态对玉米产量的主导作用,综合根系形态(根干重和根系表面积)是影响地上部生物量的主要指标;支出了不同根系构型的基因型对密度和氮肥等栽培因子的反应表现在特定的土层内,结合现代品种特征,以20-40cm土层内根系统反应最为明显;证明了密度增加对部分基因型测交种根系总量无显著影响,但根系分布趋向于纵向延伸;阐明了抗根倒伏玉米基因型在不同栽培环境下的根系构型特征,为抗根倒伏的玉米高产高效自交系的选育和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7 “基于秸秆还田条件下黑土碳氮耦合机制与固碳技术研究”科技成果 项目揭示了玉米秸秆翻耕还田覆盖还田有更好的提高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效果;阐明了秸秆翻耕还田剖面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规律,明确了当秸秆还田量为7500kg/ha,施氮量为210kg/ha时,秸秆翻耕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证明了植株吸氮量和土壤氮盈余都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2017 “半湿润区玉米持续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科技成果 针对吉林省半湿润区土壤质地黏重,通透性差,玉米早衰等问题,开展了(超)高产土壤培育及合理耕层构建技术研究;针对秸秆还田方式不明确、固碳效率低等问题,提出玉米秸秆还田的最佳方式及土壤培肥技术途径;针对高产高效各种技术配套不合理等问题,通过农机与农艺结合,构建玉米丰产高效技术模式,为持续提高玉米产量奠定科技基础。
2013 交换性铝离子增加是土壤酸害主要原因 通过对红壤监测点土壤肥力监测,结合一些辅助试验研究,提出了在红壤上,长期使用化学氮肥,土壤交换性酸总量,特别是交换性铝显著增加,交换性铝离子增加是土壤酸害主要原因。当土壤的PH小于4.8时,玉米和小麦作物出现酸害现象,当土壤的PH小于4.5时,玉米和小麦出现严重酸害,作物产量明显下降。
2013 复合肥农艺配方12个 灰漠土监测站通过总结多年试验土壤肥力演变、作物需肥规律、肥料效率和气象资料,制定适合试验区域的复合肥农艺配方12个。
当前1/1页,共5条记录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fla@cern.ac.cn TEL:010-82106899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